一、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暴露出一些问题。商科类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还不足,观念较为陈旧,认为高职大学生基础薄弱,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不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是简单地进行就业创业形式分析和短期的理论指导,认为不必要花大力气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技能,缺乏对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商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借鉴了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通常还是一年级仅仅开设普通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短而且晚。课程体系中几乎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安排和内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商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合作培养机制不灵活
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能局限于校内教学和研究。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封闭的学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创新创业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还没有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构建联动机制,广泛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还不健全。
4.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过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原有的教师疲于应付整天的课堂教学,没有精力去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发研究和实践;新进的教师大多缺乏经验,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商科类专业的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专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质量评价己经较为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就商科类专业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而言,一是监控与评价体系缺乏真实的行业评价和监控,企业参与的程度小,企业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学校质量评价体系与企业、行业需求脱钩的情况。二是评价的方法和监控的手段单一,很多环节评价和监控不到位,管理松散,严重影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效。
6.专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文化熏陶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高职院校还仅仅将其重要性挂在嘴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安于现状,培养循规蹈矩、甘于平庸的一类学生。商科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富有朝气、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中坚力量,如果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当代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将会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到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对策
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振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保证商科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
1.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新时代的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商科类专业涵盖面广,从工商管理、经济贸易、财务会计到商务英语、金融、文化教育等多个专业,商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学训合一的培养模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才是商科类专业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确定适合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侧重在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要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训练,重视其个性发展,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共同确定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3.调控好商科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适应人才市场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结构调研,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引导作用,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扩大创业实践能力课程,增加特色专业课程,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调整专业结构。
4.建设好富有商科类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
商科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本着多元化建设主体的原则,紧密联系企业,积极探索校内校外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争取建设资金和人才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企业和政府资源,建设富有区域高职特色的商科类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生产和培训相结合,培养职业素质好、专业创新技能强的人才。
5.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当前社会,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和推进改革创新的多重任务。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政府、企业、学校要加强创新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多为高职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积极创设条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6.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熏陶对创新创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培育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精神,包括宽容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诚实守信、公正平等、恪守创新等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际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布局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硬件设施,全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7.促进校企合作法规的完善和实施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在扶持校企合作发展中应发挥引导、保护和监督作用,要制定有效措施保护企业和学校利益,鼓励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比如,20__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宁波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与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8.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才考核制度,建立商科类专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20年)》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高职院校要制定适用于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评价体系,针对商科类专业的专业特色,强化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同时,做好监督、调整和反馈信息,促进商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高效运行。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根据《河南城建学院关于制(修)订20__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豫城院文[20__]119号),结合环境设计教研室专业的现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说明如下:
一、对学院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
教研室专业教师对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学习,并对我系的环境专业当前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制定了有关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了如下意见:
(一)严格按照河南城建学院办学精神,过去4年严格了执行艺术设计专业统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框架体系结构制定新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实施性方案的制定说明
根据我系目前的专业结构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际情况,在艺术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上制定了环境设计教研室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按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学科目录和院课程改革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原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总结,对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解和整合,在制定过程和实施中作出了如下的调整:
(1)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组建环境设计专业,取消原艺术设计专业,新的环境设计专业分为室内和景观两个专业方向。制定新的景观方向的培养方案。
(2)公共基础课按学院统一要求安排。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公共课中进行教学,32学时。
(3)室内方向的培养方案在原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取消室外课程《园林植物学》《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造价,保留了室内部分课程。室内方向新开设《文学欣赏》、《装饰雕塑》、《美学原理》,为加强平面设计,开设《编排设计》课。
(4)专业课程在课程名称及学期安排方面,按照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
当的调整。室内方向《电脑辅助设计3DMAX》和《电脑辅助设计3DMAX渲染》合并为《电脑辅助设计3DMAX及渲染》,为了理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展示设计》原来的第5学期调到第6学期。
(5)考虑到我校特色,加强了解装修工种之间的关系、了解工程承接的业务,开设《建筑设备》和《装饰工程招投标》课程。
三、对培养计划制定说明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思想政治、英语等基础课课时的要求,符合师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方案在省著名专家团的指导、建议下,在走访市场和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的业公共基础课程占44%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占20%左右,专业课程占20%左右,专业限选课占6%左右、专业任选课占5%左右、公共选修课程占5%左右。这一点符我校20__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的指导原则。
1、培养方案阶段实施目标
大一为公共基础和专业课程,大二为建筑和规划课程,大三为专业方向知识,大四为设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四个阶段环环相扣,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2、基础课修订后实施总结
新的培养方案分为室内、景观两个方向,突出专业性,对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更为有利,更为科学。开设《文学欣赏》《美学原理》,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知识培养的重视;开设《编排设计》课,弥补了往届学生平面排版能力的欠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正视当代大学生学生心理问题,把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把《电脑辅助设计3DMAX》和《电脑辅助设计3DMAX渲染》合并为《电脑辅助设计3DMAX及渲染》,理清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开设《建筑设备》和《装饰工程招投标》,加强学生装修工种之间关系的知识,增强了学生未来承接工程业务的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一、培养目标
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格物致知”的办院理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个性特长明显,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进一步发展潜力的新型小学教师。同时,本专业也为学生在相关教育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要求
本专业定格在高等师范教育,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定向于服务基础教育,既要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的综合培养,又要实现学生学有专长的定向发展。通过四年学习,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必须达到大学本科的水准,不仅能够创造性地从事现代小学教育相关学科的教学,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至二门小学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一至二门小学相关学科的教学;
4、掌握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
5、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创造性地从事现代小学教育相关学科的.教学;
6、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具备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意识与能力。
三、学制、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可控制在3-6年。
毕业学分:170学分。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核心课程
教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各学科课程教学论、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汉语基础、微积分初步、英语精读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现场观摩与课堂观察、班级管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与学校规划顶岗实习、学科微格教学训练、社区服务与研究性学习、行业调查与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是要靠不断的创新与进取。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就目前和长远的形式来看,主要还是创新机制与人才队伍的竞争。__公司要想在下一个十年创造更大的辉煌。特别是要靠创新思维和年轻英才的不断涌现,才会给我们这个企业带来永恒的活力与生机。
年轻人不但思维敏捷,精力旺盛,而且对知识、经验的积累与掌握也最为快捷。年轻人身上的惯性少,团队意识感强。若是能把他们每周聚集一次进行交流,让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各种形式与方式搞一些活动,办一些讲座,加强培训,肯定能首先在年轻人的队伍里建立起一种现代化公司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强烈树立企业梦想意识和个人理想意识价值观,建立企业团队精神。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但能逐步的形成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精神,同时也能够给公司带来一些活跃的氛围和朝气,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让他们随时有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便于留住人才,让人才扎下根来创业。更能建立起一种有朝气的企业文化基石,用来扩散于整个公司。这必将给公司带来一种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能量。
重视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青年骨干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
1、对于员工的岗位培训。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对青年骨干员工进行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的培训。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促使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公司工作效能;
2、关于职业素养的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公司高素质的执行层;
3、对于企业文化的培训。增强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员工都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4、对于企业团队凝聚力的培训。主要目的是增强员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社会各种思想矛盾的交织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人生事业立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并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最终形成一股力量来推动企业飞速的发展与进步。
除了有规范化的培训外,多举办一些讲座,多请一些行业专家讲一些关于行业的知识,来开阔大家的视野,丰富大家的专业知识,使大家成为有头脑、有能力的优秀员工。此外,结合企业文化的建立,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寓教于乐,情趣高雅,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群体活动,不但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活动,而且也陶冶了员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并且还能促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一种活跃的、富有朝气的公司文化基础。
只有先建立起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先进队伍,才能逐步影响周围的员工,带动大家共同的进步,让这些活跃的氛围扩散到全公司,促进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青年骨干的确定及培养办法:
见《__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培养办法(试行)》
__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办法(试行)
一、目的
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力量,带动企业内部形成活泼、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型文化氛围,特在企业内部选拔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实行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二、青年骨干人才选拔办法
20__年公司拟定100名职工作为骨干人才予以培养,其中生产管理30名、生产技工15名、机械与电器技工5名、其它50名。符合以下标准的公司在职职工为骨干人才候选人:
(一)选拔标准
1.基准条件
(1)热爱公司,爱岗敬业。
(2)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3)无违法、违规、违纪记录。
(4)年龄在35周岁以下所有在职员工。
2.文化程度要求
(1)已过试用期的本科(包括本科)以上学历;
(2)在本公司工作半年以上的专科学历;
(3)在本公司工作一年以上的中专(高中)学历;
(4)在本公司工作一年半以上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
3.在符合基准条件的前提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
(1)20__年前公司级优秀管理者与工作者。
(2)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合理化建议类及公司交办的其他特殊性奖励的获得者,不受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的限制。
(3)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效率高。
(4)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宏观思维能力。
(5)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备较强可塑性的员工。
(6)积极进取,创新意识较强,学习和发展愿望强烈。
(7)团队意识强、廉洁、诚信度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工作激情、乐于在公司长期发展者。
(8)总经理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推荐对日常表现优异的员工,纳入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梯队。
(二)青年骨干人才的选拔程序
1.各部门于20__年1月10日前将符合选拔标准的人员名单报到__hr服务中心。
2.个人有强烈意愿但所在部门没有上报的员工,可以自己到__hr服务中心报名。
3.__hr服务中心将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资料收集、分析,制定出人员名单报总经理批准后公示。
4.公示名单在公示期内将按群众意见予以调整,报总经理最终审核批准。
5.总经理批准的青年骨干人才,__hr服务中心按计划要求推动实施。
三、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
(一)组织规范化的培训
1.员工的岗位培训。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对青年骨干员工进行系统的岗位知识、质量管理和设备操作的培训。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促使公司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公司工作效能。
2.职业素养的培训。让每一位员工都做到德才兼备,成为公司高素质的执行层。
3.企业文化的培训。增强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员工都有一定的归属感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4.企业团队凝聚力的培训。主要目的是增强员工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管理技能的培训。使青年骨干拥有更加优良的管理技能,使公司得到快速发展。
(二)组织多种多样的业余活动。
如座谈会、茶话会、技能比赛、外出参观、参与公司高层或中层会议、聚会
及其他活动等。拓宽员工视野,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带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活跃、富有朝气的学习型文化氛围。
四、青年骨干人才管理
(一)
(二)建立独立的青年骨干人才档案。青年骨干人才在企业内具有以下优先权。
1.优先轮岗训练:各岗位出现空缺或公司战略安排轮岗时,优先考虑青年骨干人才。
2.优先培训:青年骨干人才拥有优先参加公司组织的内、外部培训的资格。
3.优先获得职业发展规划的关注:公司对青年骨干人才定期跟踪,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4.优先成为公司的第二梯队人才,由hr服务中心全面组织培养、储备。
(三)对青年骨干实行不定期调整制,以实现推陈出新。
1.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青年骨干人才条件的,由__hr服务中心报公司批准后随时调整。
2.经培训考核合格的由公司发放结业证,结业证作为公司内任职的资格,纳入职业规划。
3.经培训考核优秀者,作为公司的第二梯队人才,由__hr服务中心重点跟踪关注。
(四)对在选拔中作弊的部门,公司取消其推荐资格,并追究其相关责任。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事关公司的长远发展大计。只有先建立起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先进队伍,才能逐步影响周围的员工,带动大家共同的进步,让这些活跃的氛围扩散到全公司,促进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特殊性,对该专业的学生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服务外包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与其他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的差别,提出了一些培养管理该专业学生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20__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学生管理模式研究”(20__ZX06)
作者简介:韩自存(1974-),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改革。20__年9月,南京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南京以“一谷两园”(中国软件谷、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园)为核心,打造以“软件产业集聚区”为特色的世界软件名城。南京凭借着地域优势,拥有众多软件领军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亚信联创等知名软件公司,集中了数10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科教优势明显。
20__年,教育部、商务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5号),号召全国高校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20__年,开始在江苏省、浙江省开展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在江苏、浙江两省开展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34号)。为推进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转型,深化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江苏省在部分地方高校开展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20__年,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正式作为江苏省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并于20__年9月正式开始首届招生。
20__年6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商务厅、江苏省教育厅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现代服务外包人才战略研讨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就江苏省高校进一步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是江苏省南京市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与推进现代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它旨在通过政府组织,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构建“四位一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制,拓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思路及模式,努力实现服务外包人才的无缝对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对各服务外包试点高校提出的三点要求:(1)进一步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提高高等学校服务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能力;(2)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3)专兼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服务外包师资队伍建设。
二、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服务外包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产业,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高等教育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积压许久。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市场发展速度远远高于高校知识结构调整速度。与企业运营相比,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知识结构更新等方面要滞后于市场节奏,高校更多关注的是基础理论铺排和专业知识架构,加之高校对老师的考核机制倾向于科学研究,而科研管理者所谓的科研均习惯于论文数量、质量,科研项目等容易管理的量化指标,使得高校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心教学,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重论文轻工程”,“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如此,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要方面无疑就产生了缝隙。()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高校扩招,也使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经过近20年的累积,出现了今天的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1)校企脱节问题。高校与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接触较少,不了解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和外包企业零距离对接。(2)专业知识跨度大,难以驾驭。由于服务外包业务的知识涵盖计算机、管理、金融、物流、外语等多个专业领域,专业跨度大、内容庞杂。(3)校企缺乏长久合作机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校培合作”“校企合作”,但大多数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合作缺乏共同的利益点和长久的合作机制,导致合作关系很脆弱。而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只是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等方面,合作不够深入。(4)服务外包师资缺乏。许多学校的教师、学习工作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外包企业中工作的经历,只能讲授空洞的理论,缺乏实际操作能力。(5)外语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差。除了学生自身业务素质较弱外,语言和交流障碍也不容忽视。作为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包方的国家一般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由于语言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我国企业很难与发包方沟通,获得大订单的机会很少。
以上问题虽然没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但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后面几点都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从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介绍我们的几点管理经验。
三、我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研究
传统的本科生管理模式中,负责学生工作的主要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和副主任(可以由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品学兼优学生担任)组成,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勤工助学、社团管理、社会实践、发展入党、推荐就业等。而专业教师负责专业授课、专业指导、学科竞赛、学术报告、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与指导等。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过程中,虽然偶尔也有需要协调,但多是各行其道,缺乏沟通。在某些具体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短接,甚至“两不管”的问题。本课题中倡导学工与教学密切配合,以教学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为首,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干部为辅,实现针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管理模式。
1.实现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联合管理。在信息学院院党委及分团委领导下,在学院职业发展协会中成立一个活动部,专门配合服务外包专业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形成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管理团队,不定期地向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汇报工作。如此,可达到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部门互相联合,互通消息,取长补短、密切联系。
2.加强学院与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注重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信息学院已先后与深圳怡化电脑有限公司、江苏省高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加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在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家、项目经理、资深工程师、项目培训师等走进大学校园,把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实训,感知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行流程,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工作:
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主要通过入学专业介绍、导师指导及副班主任交流,增加对专业的.认知,提高专业兴趣;通过安排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类团队,让大一新生提前感知企业文化和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为后期的自我专业定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从20__年起,我院正式建立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本科专业,该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合作培养,采用NIIT的课程体系,培养软件服务外包类人才。安排印度籍外教Rupali来我校授课,开设编程逻辑与技术(PLT)、SQL数据库、JAVA、C#等四门课程及相应的实训项目。
针对二、三年级的同学,通过举办计算机专业技术类讲座,如“IT沙龙”系列讲座等,加深学生对专业前沿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习能力;通过与专业教师的联动,通过“以赛促学”的竞争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内的各类专业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我院已和NIIT(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我校签订本科软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每年寒暑假安排二、三年级的学生去NIIT进行实训,学生反映效果很好。
针对四年级同学,通过政治学习、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对应聘技巧、就业安全的教育,同时配合系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为帮助学生顺利毕业打下良好基础。
3.通过“传、帮、带”进行专业引导。通过专业竞赛团队的组建,将研究生、专业竞赛获奖选手、专业技能过硬的学长介绍给低年级同学,通过“朋辈”的示范作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院里还通过“青春演播室”、优秀校友报告会、座谈会、课程设计辅导及专业实习实训辅导等形式,为他们沟通搭建平台,实现“传、帮、带”。
4.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现“奖”、“惩”一起抓。为了巩固优良院风、学风,院里在进行评奖评优、推荐入党、推荐社团主要干部、推免研究生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学分绩点排名外,还优先考虑那些在全国、省内专业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并在院里进行大力表彰。同时对那些成绩差、经常旷课的同学,在推荐入党及社团职务调整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在院里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方宇,牟聃。多层次IT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施.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__,29(4):17-21.
应毅,杨丽萍,叶传标。面向软件服务外包的工程实践教学探索.计算机教育,20__,(9):13-16.
李恬静,要建辉。地方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__,(2):70-72.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根据财政部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__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__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九)由会计主管部门(市财政局)、用人单位、培养对象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培养经费主要用于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高级会计人才、总会计师
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习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高校要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却应考虑如何培养中国金融市场真正需要的金融工程人才。金融工程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设计、开发和实施新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自20__年以来,中国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这其中金融工程专业,有的归于金融学院,有的归于管理学院,有的归于数学学院等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就在于金融工程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因此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去把握方向,从而学校之间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作为高等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构建发挥自身特色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和中国高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末期,金融工程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状态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般而言,金融工程包括新型金融工具和方法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难题的方法(Finnerty,1988)。金融工程融入了经济学、工程学、金融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理论,并结合了现实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会计、税收、法律体系。金融工程专业偏重于实际运用,属于职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要求较低。高校定位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或统计学的高深知识,但他们有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实训经验,毕业后可以较好的适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
(二)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
1.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中国高等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强调职业导向型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从金融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支持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金融理论,再依托一门外语、现代经济学理论、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会计学理论、法学理论和税收理论等。因此金融经济学是金融工程的核心,高等院校打造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较强的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理论功底的投资策划型高素质复合人才,把握现有金融工具的定价和运用,甚至拥有金融工具的开发能力,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2.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工程专业打造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但结合中国等高等院校的现实情况,培养目标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对于金融工程人才,首先应该是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基本基础,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背景,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构建模型的技术人才。这个目标包括两重含义。首先,我们培养的是金融人才,主要把握金融工程中经常运用的数学方法,强调数理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其次,我们培养的是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专业拥有较高技术含金量,学生应该学习和领会建模技巧及金融数据分析能力。
二、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设置复合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高等院校金融工程课程体系设置要反映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特色,围绕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建设应该以金融经济学为基础,信息技术、数学、统计为支持手段,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和公司财务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课程设置要体现高等院校的长处,既要开设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货币经济学等偏宏观的课程,更要重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商业银行管理、投资学等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金融工程专业的难度很大,很少有人同时成为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应该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大量的相关选修课程,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高等院校可以在金融工程专业上聚集力量,在某一个领域做精做专,创建高等院校的自主品牌。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是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授课模式,它强调老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高等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特性,要特别重视实践的特性,应对实验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既需要由大量模拟仿真的实验,又不仅仅停留在模拟实验上,还增加了综合交叉的、具有研究性、创业性特点的实验内容。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对于培养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用的,而实验教学在国内的金融工程教育中是薄弱环节。成功的实验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和考虑公司实践的讨论与分析,所用于实验教学模拟软件尽可能多地来自于实际运用的软件,这些软件如Eviews、Spss、SAS等,并及时更新实验教学的相关硬件设施和相关教学软件。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培养三个能力包括金融建模能力、金融数据的分析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